通了电的自行车,为何成为大厂追捧的新风口?

首席商业评论
关注

01 Ebike玩家,都有谁?

最近,年轻人当中又流行起了一种新玩具:电助力单车,它又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叫Ebike。

Ebike 的全称是 Electric bicycle,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Ebike 增添了电池、电机以及电控,人力与电力相结合作为驱动,比电动车轻便,又能保证速度,同时比传统自行车更省力。

因为很省力,它也从小众爱好者的工具,变成了打工人的新通勤单品。

如果不买,普通人也有机会尝试,因为已经有城市率先推出了共享电助力单车,解锁了共享电单车的人,也能抢先一步享受到快感。

共享电助力自行车,同样也抓住这股机遇。

尤其是公交系统不发达的地区,共享电单车凭借更灵活的优势,成为仅次于公交的重要出行方式。松果出行发布长假骑行“大数据”也显示,在去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共享电单车骑行量环比假期前一周增长45%,相比同期增长33%。

尤其在广东汕头,哈啰共享电单车临时停车功能使用频次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去年1月以来汕头共享电单车用户的平均骑行里程约为2.8公里、平均使用时间近14分钟。

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电单车使用不费力,还有临时停车等功能,不管是通勤上班还是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共享电单车大军,比如哈啰电助力自行车已经入驻到广东、广西、河北等地,不少人开始体验。

价格上也并不贵。最近共享单车价格上涨现象已经让不少人吐槽,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将起步价从原先的1.5元/15分钟提升至1.8元/15分钟,而与之相比,一些新投放的共享电助力自行车,15-20分钟仅支付2元,跟共享单车的价格差不多,显然也会吸引更多的用户。

不过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共享Ebike依然不算主流,相关城市还在初步探索阶段,相比之下,国外则成为一种常态。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巴黎奥运会,为了解决短期激增的交通出行问题,当地共享微出行运营商Tier-Dott还专门投放15000辆共享电助力自行车,背后是由我国的九号公司生产制造。

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电瓶车”,其实, Ebike 与国内电动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Ebike 的车型均保留有脚蹬,一般有两种骑行模式,一种是纯电模式,纯靠电驱动力前行;第二种则是助力模式,可以搭配脚踏骑行,人在踩踏的时候电机可以自动介入提供驱动力,让骑车更轻松。而且光看外观也能看出跟自行车没有太大差别。网友笑称,“北漂骑它,可以轻松玩遍京津冀;沪漂骑它,去趟南京苏州也没压力。”

Ebike的热越演越烈,在国内,盯上Ebike的玩家并不少。

早在 2016 年,小米就推出过可折叠电动助力自行车系列,国内也孵化出了一批专门攻克 E-bike 的创业公司,比如 Urtopia、Velotric、大鱼智行、TENWAYS 等众多品牌。

而传统电动车玩家也没闲着,这些年,雅迪、爱玛、绿源、小牛、九号等品牌相继加入 E-bike 大军,雅迪专门研发出了多款 Ebike 车型,包括运动、亲自、折叠等系列,爱玛也专攻出海,如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市场。

资本也很看好这一赛道。国内已经有超过20多家Ebike相关企业获得融资,总融资额破100亿人民币,Urtopia 在 2022 年的 Pre-A 轮融资中就获得了近千万美元,Velotric 天使轮融资也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连腾讯都出现在Ebike品牌 Tenways A轮融资的投资方名单中,目前来看,大厂大多是以合作、投资形式入局。

一些玩家也做出了一定成绩。Velotric 上线后仅用 7 个月就将销售额提升到了 1500 万美元。走高端路线的 Urtopia 首款产品在登陆众筹平台 indiegogo 后也大受欢迎,首轮销售额超 300 万美元。

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Ebike,能被一向商业嗅觉敏锐的大厂青睐,Ebike显然有点本事。

02 Ebike赛道,国内外竞争如火如荼

比起国内,Ebike在国外更加出圈,它的诞生可以说是踩中了不少环境红利。

一个是环保与可持续理念,随着市场对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担忧日益增加。作为零排放交通工具,Ebike正迎合这一价值观,备受欧美环保倡导者和支持者推崇。

一个是户外运动文化。欧美有着非常成熟的户外运动文化,骑行文化再加上户外热情高涨,也让Ebike有了更迅猛的发展空间。另外,欧洲昂贵的公共交通,也促使很多人转向性价比更高的Ebike。

自 2021 年以来,Ebike 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欧洲,Ebike 的销量更是有望超过所有汽车的销量。

市场研究机构 Allied Market Research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 Ebike 市场规模将达到 118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0%。

Ebike在欧美的发展也更早。早在1993年,雅马哈推出电力驱动自行车PAS,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后,目前Ebike市场已经有了不少细分品类,如通勤车、山地车、轻运动车,其中山地车需要拥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制作成本和难度更高。

价格上,大都集中在 1000 美元至4000 美元,其中 1000 美元以下的产品对准低端用户,而 4000 美元以上的产品则主打高端用户。

在美国,Ebike还可以根据限速不同分为三级,小于 20mph、20-28mph、大于 28mph 的限速,只有第三级允许纯电力驱动,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根据规定,Ebike 的最大持续输出功率为 250W,如果速度达到 25km/h 时,电机便会停止工作。

制作上,从自行车+电动车的组合来看,Ebike 的供应链也是不同产业“拼凑”而来。有业内人士透露,Ebike 的车架来自于传统自行车,而电池、电机、电控的供应链则是源自于智能汽车、电动两轮车产业的溢出。

相比发展更迅速的欧美,我国在Ebike上的发展显然要慢一段时间,不过如今,以大疆为首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探索高端,想从一众Ebike品牌中突围而出。大疆用至少三年的时间,孵化的高端电助力自行车品牌Amflow,一上来就挑战最难的山地车,这也有助于塑造品牌高端形象。

面对各种对手竞争,大疆的应对是砸重金钻研技术,死磕电助力系统和智能化能力,车上2公斤的电机,支持12A、508W氮化镓快充,仅需90分钟就能将800Wh的电池从0充至75%。据官方称续航可以达到157公里,在车上还有一块电控屏,实时显示车速、时间、电量等数据。

通过蓝牙功能与手机连接后,车主还可以对Amflow PL的骑行数据、异动警报等进行个性化设置,用户能够在手机App上收到通知,实现快速定位,堪比运动手表+电车的结合体。

目前在中国Ebike依然不算主流交通方式,但已经有人开始行动。

03 Ebike想要出圈,还有几个难关要过

如今,Ebike已经被视为继单车、网球之后又一个风口。

Newswires报道,到 2030年Ebike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1186.57 亿美元,2020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0.5%。中国作为Ebike制造大国,目前Ebike全球出货量已接近千万,可见Ebike赛道的前景依然可观。

虽然国内外企业对Ebike的重视度不言而喻,不过一个数据依然很扎心,这一新兴行业,即使在认知度更高的美国市场,渗透率还不到10%。

Ebike想要彻底出圈,火成全民级顶流还有几个难关。

首先,Ebike的价格还是很贵,一般来说大几千甚至上万的价格,堪比中产里的“小布”,也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买下的价位。有人说,所谓的高端电助力,就是有钱有闲人的大玩具罢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已经有不少国家开始使出补贴大法。在美国,购买Ebike可享受折扣或税收优惠,各项补贴高达数十亿美元;在加拿大,每购买一辆价格高于1000美元的 Ebike,可返现 750 美元;在法国更换一辆Ebike,最高甚至能领取4000欧元的补贴。

如果未来Ebike在国内的价格能进一步打下来,估计会有更多普通人享受,让它不会局限于有钱人的玩具。

其次,传统电动车经常会面临的电池安全问题,Ebike也躲不过。

据纽约消防局局长就曾表示,在过去两年间,电动自行车电池就引发了约500 起火灾,造成 24 人死亡,而且这一趋势没有减缓的迹象。因为火灾频发,国会还专门出台了《制定锂离子电池消费者标准法案》(HR 1797),要求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为电动自行车和其他微型移动设备中使用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制定产品安全标准。

Ebike想要更大众化,显然要在更多的产品细节上下功夫,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甚至要做到比电动车更加安全智能,才有机会突围而出。

此外,在营销上,我国EBike新锐品牌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一点上,老品牌更为熟练,比如品牌Aventon,会根据当地流行文化策划开展品牌创意和营销活动,加强圈层用户的互动运营,在全社交平台上开展了社区骑行活动,与城市骑行爱好者加深互动,此外,它还会与社媒KOL合作发起产品邀请评测,以此吸引更多新用户的关注。

不得不说,电助力自行车在我国属于新兴事物,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目前还没有玩家跑出一个较为成熟的路子,依然存在诸多变数,Ebike未来能否在中国形成更大的风暴,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标题 : 通了电的自行车,为何成为大厂追捧的新风口?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