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电桩行业仍在跑马圈地阶段,众多充电桩厂商基本在亏损运营。尽管星星充电官方宣称,公司是唯一一家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但按照特来电等友商的财务指标判断,这一数额可能并不乐观。
在此基础上,IPO成了各家企业稳住现金流的关键一环。
与此同时,一批携重资产试图进军包圆的车厂开始冲击市场。
从既有经验看,后续市场可能只会留下一两家具有足够护城河的厂商,但谁能先一步打出这一特色,还尚且悬而未定。
随着行业迈向拐点,新玩家不断冲击之下,有没有一个足够深厚的护城河,将决定留在台面上的厂商是否能抵抗住“尽带黄金甲”的强大异族。
以下为正文:
乘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东风,充电桩运营商也正驶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2024年1—9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83.7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739.2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6。
指数级增长之下,如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蔚景云等发展火热,其中,特来电已经成功上市,而近期星星充电也对IPO蠢蠢欲动。
01
B端狂飙,但盈利仍存谜团
星星充电是万帮能源面向新能源产业的子公司。其在充电、能源与资产运营中具有较强竞争力,业务广泛覆盖充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运营网三大产品板块。
此外,万帮旗下还有美丽充、星星能源、国创能源、碳迹等品牌。
星星充电自成立以来就面向B端主机厂与商家资源广泛开展合作,B端业务要想发展的好,关键是得打通客户渠道。除背靠母公司万帮能源这棵大树之外,创始人邵丹薇也兼有丰富的销售经验和主机厂资源。
自成立之初,星星充电就在常州发起与酒店、景区等场地提供商的“合伙”商业模式,仅3个月时间,就建设了1000余个充电桩。
为了争夺市场,星星充电经历过一段漫长的烧钱扩张历史。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让消费者对于充电补能的需求也增长起来,诸如快电等聚合类充电运营商开始打出了“一元充满车”等宣传口号开始打响。
而星星充电此时也步步紧逼,打出充电免停车费、服务费低至0元等促销活动,进入价格战的厮杀。
但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而来,一家后起之秀在面临如此狂热的扩张和价格战厮杀之后,到底能剩下多少利润?
尽管星星充电号称是业内唯一一家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但由于暂未上市,并未公开透露盈利指标。
以国内龙头特来电的指标做参考,其在2023年才刚刚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净利润历经九年时间才达到1.72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在总收入同比增加12%的情况下,再次陷入亏损0.25亿元的局面。
同在一个赛道的星星充电,在激烈价格战处境下,收益率又能比特来电高出多少?在没有明确数据支撑下,要想实现更好发展,继续抢占行业空间,实际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近几年,星星充电的扩张成效明显。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星星充电运营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57.3万台,仅次于特来电,以17.56%的市场份额位列全国第二。
邵丹薇也曾透露,目前,星星充电平台充电网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服务用户超1400万,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研发、制造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运营头部企业。
但这种“狂飙”式扩张模式也意味着,场站建设、设备维护等都需要后期大量资金投入,一旦断联,原有的成果难以形成有效的产能利用率,而想要做好充电服务,就要继续承载更大的运营压力,资金问题早晚会成为掣肘的关键环节。
02
坚持下去,就要IPO
2024年10月31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充电桩运营商星星充电的母公司万帮能源的上市辅导备案已获江苏证监局受理,由国泰君安辅导此次上市过程。
这并非万帮能源首度冲击A股IPO。
据媒体报道,早在2020年,万帮能源便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过辅导协议,拟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上市,但此后并无进展。
然而,还没等母公司上市,星星充电这一子公司就坐不住了。
今年1月份,据外界消息,星星充电考虑香港上市,募资约5亿美元,可能寻求在上市时获得约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02亿元)的估值。随着今年10月25日万帮能源再次与国泰君安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星星充电或将重启A股IPO。
急于IPO也不难理解。
星星充电凭借重资产投入将充电桩这一充电运营服务进化转型的基本盘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但乘上红利并不代表一本万利。
近年来,电价上涨、利润摊薄、私桩数量增多,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参与者们都面临盈利难题,设备制造商原本安身立命的充电收入逐年缩减。
虽然星星充电一直对外强调是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但身处于充电桩这一重资产投入行业中,凭借单一的服务费收入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此次星星充电寻求上市,寻求更多的资金是毋庸置疑的重点,野蛮扩张的规模优势,能挤掉腰尾部的对手,但面向下一阶段,找到一个足够深的“护城河”才最为重要。
03
巨头涌入,行业地位并不安全
充电桩行业进入下半场,但充电赛道的竞争激烈度还在上升。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为372亿元,2023年约为431亿元,据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517亿元,充电桩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相应吸引来的,是一批携重资产试图进军包圆的厂商。
如蔚小理、特斯拉等头部车企或主机厂为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纷纷构建自身的补能体系、自营充换电站,逐步搭建充换电体系,800V高压、超充站几乎成了车企们的标配。
截至11月15日,蔚来能源已在全国建设2659座换电站、24092根充电桩,充电桩日均可用率超99%,换电站、充电桩建成数量领先行业。截至去年底,已完成全国100座城市超快充站点覆盖。
截至9月中旬,特斯拉在全国范围内上线了2000多座超级充电站,11500多根超级充电桩。其中包括700多座目的地充电站。去年底,特斯拉官方宣布其超级充电站在大陆省会及直辖市实现100%覆盖。
另一边,小鹏自营充电站数量为1600多座,理想则是1000座出头。
而一众车企都还在积极跟上,极星自今年6月上线首批超充站,至今共计落成32座充电站,岚图9月份刚刚建成首座自建的超充站,目前已经上线12座场站,雷军则在小米SU7发布会上透露计划自己建设运营充电场站。
当车厂巨头开始建立自家的充电桩体系,或是形成相应联盟实现充电场站包圆,原有第三方厂商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极有可能被迅速挤压,这在飞速发展的智驾市场已经有过先例。
而充电桩由于门槛更低,进入更加迅速,面临的处境比正在被侵蚀的智驾行业更加危险。
从既有的经验看,后续市场可能只会留下一两家具有足够护城河的厂商,但谁能先一步打出这一特色,还尚且悬而未定。
04
尾声
目前,充电桩行业尚未走出跑马圈地阶段,众多充电桩厂商基本在亏损运营,份额大过一切。
在此基础上,IPO之路的现金流意义十分重大。
但随着行业迈向拐点,新玩家不断冲击之下,有没有一个足够深厚的护城河,将决定留在台面上的厂商是否能抵抗住“尽带黄金甲”的强大异族。
原文标题 : 盈利承压、车厂冲击,星星充电能否跑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