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应用工程师李得勇先生向现场嘉宾介绍了布鲁克Hyperion30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微镜,突显其在新型特性材料分析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Hyperion30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微镜配备了双探测器系统,既可以利用单点探测器进行平面扫描,实现平面的显微红外成像,也可以利用焦平面阵列探测器(FPA),实现平面的一次性红外显微成像。在用焦平面阵列探测器(FPA)时,单幅红外光谱图像的采集在几秒内就可以完成。能够同时分析打样品各个微区处的红外光谱信息。该红外显微镜的空间分辨仅仅受限于衍射极限效应,可以达到红外光波长的量级。
在过去的几年中,清华大学的张新荣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利用元素作为标记物进行生物大分子分析”的研究,用ICP-MS取代荧光分析,为原子光谱分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开拓了一条新路,开启“后荧光时代”。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四纯教授作为该团队中的一员,在光谱年会现场介绍了实验室团队近年所进行的研究及取得的进展:相较于荧光标记或酶联免疫法,ICP-MS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在一个样品中不经任何分离,同时测定经过同位素标记的10种、20种甚至30种抗体。基于上述优势,张新荣教授带领团队用不同的DNA用不同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再用ICP-MS一次分析出结果,不仅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分析,避免了毛细管电泳重复性差的问题,测定结果更准确。
来自北京大学的刘小云教授结合自己在蛋白质组学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介绍了沙门氏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机制。在普及蛋白质组学的背景、细菌感染生物学的相关概念的同时,详细分析了沙门氏菌在感染过程中的生存状态,采用串联质谱等多种手段,挖掘深藏于数据中的假设及结论。
现代的过程分析技术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光谱方法,包括紫外可见、近红外、红外、拉曼、声化学计量学、近红外化学成像、过程核磁共振、荧光和冷发光传感等。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随着社会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定义已经悄然在发生变化,其过程内涵由具体的生产过程扩展到包括从原料、加工、物流到消费的全过程。同时,过程分析技术也随之发生改变,不仅包括在线分析技术,也包括专用、便携、手持以及手机功能等。